欢迎来到中国楹联第一门户网站!    咨询电话:010-68212557  68218567

山东潍城区芙蓉小学刘静静和青年路小学李桂英楹联课观感

网站首页    联墨双修    联论文章    山东潍城区芙蓉小学刘静静和青年路小学李桂英楹联课观感

芙蓉静秀诗联画  楹苑英姿水墨情

 

 (大连 王新波)2020年12月19日,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全国楹联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潍坊市潍城区召开,我所一行观摩了潍城区芙蓉小学刘静静老师和青年路小学李桂英老师的楹联课。

 楹联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文学独特的艺术形式。刘静静老师所执教的是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趣味诗联画》之《秋之韵》,教者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楹联教育基地校的作用,以传统美育为载体,开展“趣味诗联画”教育,深刻的印象是,这堂课不仅仅是一堂简简单单讲授楹联知识的楹联课,更是一堂融合了大楹联理念的课。

 本节课以秋为主题,围绕秋韵展开,授课伊始,激趣导入,刘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的诗配画,学生们根据画面背诵描写秋天的古诗。在学生耳闻能详的古诗词的基础上,点染秋韵,与学生分享学习生活中积累到的描写秋之韵的楹联佳作,唤醒了学生对秋天的美好记忆。接下来,老师从学生们熟悉的诗句巧妙过渡到历代诗人吟“秋菊、秋月”的专题诗句,老师安排的这两种富有代表性的秋天意象,深化学生对秋韵的理解,让学生欣赏到的是秋天的景致,学到的是楹联韵律,培养了理解语言的能力,因此,课前诵读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

 在掌握了楹联对句规律之后,刘老师现场出上联,同学们现场对联,并且以书法的形式写出来,这正是这堂课的最大亮点,通过毛笔字写出对联,将书法与楹联巧妙融合,从小就练达联墨双修,再一次

 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出来。作为观摩者,我们啧啧赞叹同学不仅对句工整精妙,而且毛笔写得认真、得其神韵。同时也能感受到教者有着扎实的书法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课堂诗书合璧,联墨合美,让学生徜徉在诗歌、楹联、书法、绘画之中,整堂课气氛和谐、其乐融融。

 学而时习、循序渐进亦是这堂课的一大特点。开课之先,刘老师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便与学生们回顾了语文课本中描写秋天的古诗,营造了秋之韵的氛围。紧接着,结合“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风骤雨急,脚下幻花七八朵;水清潮漾,天边新雁两三行”几副对联,复习了对联“字句对等、词性对品、平仄对立”的特点,刘老师还巧用文外资源,精心选择了历代文人赞不绝口的西湖美景之“平湖秋月”,通过楹联的品读、对句,温故学生头脑中的联韵知识,一步步拉近学生与楹联的的距离,为后面创造新楹联打好基础。

 《秋之韵》一课巧妙之处,还在于有效整合了三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的内容,落实该楹联要素的学习,教学时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图片的引入,创设情境,点燃了学生楹联创作的热情。如微视频《四时月好最宜秋》的巧妙衔接,让课堂充满了美感,充满了浓浓的秋意。根据学过的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创作对联,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让学生读懂了诗、词、联,理解了秋天的多彩、景色宜人,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对于楹联创作的要求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刘老师采用“补写区、对句区、创作区”,自由选择一个模块去创作的方式,给学生提出带有梯度的创作要求,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施展自己的能力,大大鼓励了孩子们的创作自信心。学生们品味着“秋之韵”给予他们的灵动,才思敏捷,所以这节课孩子们创作展示也很精彩,妙联频出,与观摩者享受着楹联课带来的快乐,感受着楹联文化的魅力。

 总之,在课堂上,孩子们品味着“秋之韵”给予他们的灵动,享受着课堂带给他们的快乐,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走进楹联诗文博大精深的绚烂世界中,尝到了成功的乐趣;我们也尽享其中,感受着“秋之韵”给我们带来的熏陶,和楹联文化的魅力……

 紧接着,我们一行移步至潍城区青年路小学,刚上楼梯口,就听到从教室里传出齐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字联和七字联节律的童稚声。李桂英老师的这堂课是学生们学习完语文课本《18、童年的水墨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的楹联课教学,基本教学过程是:原文呈现,打开思维—对话设计,发现知识—例联引领,自主写联—以学定教,评联复知—成联展联,积累实践。整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仄、词性、节奏等楹联基本知识并能进行粗浅对对的基础之上。    教者一开始就通过投影出示八幅一组童年的水墨画幻灯片,引导学生把画面上的事物观察全面(诸如小动物、植物、彩虹、太阳、云、雨滴、月亮、风儿、雾等等),并从声音、颜色、动静、姿态、变化等方面描述,鼓励学生用上修辞、成语。这一环节恰是对课文的巩固、延伸、强化,学生的观察从课文内的事物发散到隐藏的事物,让学生们自由想象,既达到训练思维的能力,又能为编写楹联积累素材,让学生有物可言,有物可写。此刻,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教者循序渐进,导入授课的重要一步:我们发现了蜻蜓、蘑菇、云雾等很多很多事物,那么我们就用它们来写楹联,老师来出上联“

 雾隐山间树”,同学们对下联。因为从观察到写联巧妙的过渡,学生们用观察到的事物来写楹联,自然就减轻写联的难度了。很快,学生纷纷说出下联,有:雨滴池上花、蝉鸣海上松、风吹河畔花、月藏湖上波、雨欢湖水珠,等等。瞬间便有了师生互动一起评价修改应对下联的环节,老师问,谁发现了有问题的对句?学生1:湖水不对,湖水是名词。学生2:上联的山间是方位词,下联应对方位。教师问:怎么改呢?学生3:改成湖上。

 这堂课的第二步是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互动品评学生自己当堂课上写的楹联,请大家点评。一学生登台板书到黑板:“碧水流明月;青草映露珠”,这是我写的楹联,请大家点评。学生甲:你的对联,碧水中流着明月,非常美。学生乙:你的对联,碧水和情操相对,很好,但平仄不对。学生丙:青草映露珠是仄起,草字应改成平音,登台学生洗耳恭听大家的点评。通过民主、平等、沟通、互动,激发、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其中,在思考、讨论、辩论、辨析、评价中获得学联的乐趣。有趣的是,学生之间评议后,老师为学生品评教师楹联的楹联创造机会,老师说:看到你们这么棒,李老师也要来参加,《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描写了孩子们在溪边、江上、林中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儿童生活的快乐、生趣和幸福。李老师根据课文中心总结了两副楹联,其中一副是:“一抹丹青描稚趣,点点水墨绘童年。”埋伏的知识点是:一抹和丹青词性不对品,平仄出错;一抹和点点,是不规则的重复字。这是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总结梳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对课文的深化提升。板书到黑板,学生们空前踊跃点评修改教师写的楹联。学生点评教师写的楹联这一做法,深受学生的欢迎,这样能使学生到注意力集中,问题找的准,学得效果事半功倍,体现教学相长。

 这堂课的精彩环节是,学生提议邀请参加观摩课的专家和嘉宾出上联,学生现场对下联。如此的胸有成竹,学生们平时积累的楹联知识可见一斑。大家一下子把目光集聚到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和副会长方留聚身上,李会长说,莲花,方会长接道,云影静。李会长在黑板上板书上联“莲花云影静”,4分钟后,许多学生举手对出下联:“茉莉月光眠”、“碧水绿山闲”、“古柏薄纱悠”、“薄雾碧山绵”等。方会长到讲台上将对句逐一进行点评指导,学生边领会理解,边又及时对出合格的下联。专家与学生们的互动,让人如沐春风,也是学生们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让学生们楹联底蕴得到展示和提升。

 观摩后感觉到,这是一堂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楹联”的楹联课,体现了两个“主体”:一是课程为主体,语文是主角,楹联是配角,主角没有遮盖配角的光芒,配角让主角更焕彩,配角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对主角的补充、浸润和升华。二是学生为主体。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观察想象,到写联、品联、评联,学生始终站在舞台中心,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

 纵观这两堂楹联课,不难看出山东潍城区学校的楹联教育工作抓得好,抓得实,有成效。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楹联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沃土;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为楹联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真正把楹联教育与文化课紧密结合,以文化课促进楹联教学,以楹联教学促进文化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传承和发展楹联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使命,教师的教,源于学生的学,教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展开教,学生推着课堂转。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点燃学生学的热情,任学生表达,又在恰当时机对学生难以解决或没有发现的地方进行点评讲解。这两堂课就是楹联课“以学定教”理念的最好明证。楹联课堂教学法,精讲点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让学生推着课堂转,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的楹联,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大见成效,利用校本课和语文课做到书法入课、诗联入课,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潍城区学校楹联课不是流于形式,也绝非为专教楹联而教学楹联课。

 

王新波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教育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楹联都市联盟主席、大连市楹联家协会主席)

 

2021年1月9日 21:1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