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楹联第一门户网站!    咨询电话:010-68212557  68218567

对联应力避另一种“合掌”

网站首页    联墨双修    联论文章    对联应力避另一种“合掌”

       《联律通则》在第十条“避忌问题”中明确地提出:“忌合掌”。
        合掌原是佛教的用语,指两手合十。此语被联界引用,指对联在对仗时出现的文义雷同的一种弊病。这种文义上的合掌,已被联家认同为须避忌的硬伤。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讲的,不是文义上的“合掌”,而是未被联界所重视的另一种毛病——语音上的“合掌”(简称“音合掌”)。
        在对联中要力避“音合掌”,这一条意见是楹联家王希勤先生首先提出来的,笔者受他的启发,多方求实、论证,遂写成小文,供联家探讨,以图克服这类弊病,规范对联创作,提高对联作品的艺术质量。
        一、先从文义上的“合掌”说起
        长期以来,我们所重视的“合掌”,是指作品中文义相同或相近的情况。
        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宋人)耿湋《赠山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而闲。’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
        明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说:“(唐人)郎士元诗起句云:‘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合掌可笑。”为什么可笑?因为“不可听”与“岂堪闻”句意相近。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黄星岩的诗句:“山如屏立当窗见,路似蛇旋隔竹看。”与厉樊榭咏崇先寺的诗句“花明正要微阴衬,路转多从隔竹看。”“二人不谋而合。黄不如厉者,以如字与似犯重。”袁枚所说“字犯重”的毛病或瑕疵也就是合掌。
        今人对“合掌”的解释更为明确。王力《近体诗格律学》说:“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
        诗联同理,今天我们重点是讲对联。
        依对联说,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一副对联,一般字都不多(长联除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例如:
        华夏/江山/迎晓日;
        神州/湖海/沐朝阳。
        从对联格律的三大基本要求(平仄、词类、语法)来看,这副对联完全符合。但是它上下联所对应的短语完全同义或近义,这便导致“合掌”。
        鉴于这种语词意义上的合掌确实是一种毛病,《楹联报》王妄君戏拟《合掌对两串》来提醒大家。这两串“合掌对”很有启发性:
        其一: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其二: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神州千载秀,赤县万年春。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文义上的合掌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重大联赛上,参赛作品中出现的这类合掌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但是另外的一种“合掌”——“音合掌”,还没有引起联界重视。
        二、在对联中要力避 “音合掌”
        对联中的不规则同音字、近音字并存,这种现象,属于“音合掌”。
        同音字、近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或接近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接近,一般是指声母、韵母相同,或者韵母近似、声调近似,如“真—甄”、“轩—选”、“话—花”等。汉字中同音字、近音字很多。
        其实,在诗作中出现近音字连用的弊病,古代学者早已察觉。南朝文学大家沈约所提出的作诗八病中,有“大韵”“小韵”一说。《文镜秘府论·西卷》解释“大韵”: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并举例:“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思君一叹息,啼泪应言垂。”指出:今就十字内论大韵,若前韵第十字是“枝”字,则上第七字不得用“鹂”字,此为同类,大须避之。通二十字中,并不得安“簏”、“羁”、“雌”、“池”、“知”等类。《文镜秘府论·西卷》解释“小韵”说:“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是也。”并举例:“如陆机诗‘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二句的‘阳’、‘霜’同韵,就是犯‘小韵’病。”
        唐宋以后,许多诗人学者认为沈约的“八病说”过于苛刻,对诗词创作束缚很大,但也有学者认为,其说法不无道理。仅就八病之“大韵”“小韵”之说来看,《文镜秘府论》中的学者“元氏”就说,“大韵”“此病不足累文”,“若立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但他也说:“如能避者弥佳。”在论及“小韵”时则说:“凡小韵,居五字内急,九字内小缓。然此病虽非巨害,避为美。”
        沈约“八病”中“大韵”“小韵”所举之字,现在看来,顶多算韵母相同或近似的字,比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同音字、音近字还有些差别。既然古人都认为连韵母相同或近似的字都“如能避者弥佳”“避为美”,可见比这些还厉害的“音合掌”更应避开。既然诗中的“音合掌”要避,毫无疑问,对联中的“音合掌”也需要避。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注意到“文义”上的合掌,没有对“语音”上的合掌引起重视。
        三、要正确区分是否是“音合掌”
     “音合掌”——是指不规则的同音字(包括同音不同声调的字)的出现,造成语句艰涩,不顺口。是否是“音合掌”,首先要区别在联语中出现的是有规则的同音字还是不规则的同音字。
        有规则的同音字组成的对联,不仅不是毛病,而且还是特殊技巧。这类联,古来都把它归入机巧联一类。例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例1中的“画、花”“荷、和”“上、尚”,“临、林”“汉、翰”;例2中的“无、巫”“何、河”;例3中的“贾、假”“岛、倒”,“刘、留”“伶、零”,分别构成同音字。这些有规则的同音字对联,乃是作者有意为之,借同音字的反复出现,造成绕口令般的效果,以增加对联的难度,显示精巧文思和增强联语的艺术魅力。这种对联,不仅不能算作“音合掌”,而且还要给以鼓掌。好的有规则的同音字对联,是作者功力的表现,非常难得。请看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文化馆“2016年新春征集下联大赛”一等奖联:  
       三湘四水五溪相竞奔洞庭,八蛮十峒百里侗乡香飘千里传万宇;
       商灶周云秦月早来拥新晃,汉赋晋风唐诗凤藻璪饰楚诗灿明珠。
      上联为出句,下联为对句。此联注意在出句“湘、相、乡、香”位置上对了“灶、早、藻、璪”,在“峒、侗”位置上对了“风、凤”同音字,乃为有规则同音。
       像这类有规则同音的对联,在创作上比较少见,比较多见的是不规则同音的对联。不规则同音对联的存在,一是作者没有认识到“音合掌”是一种弊病,二是在《联律通则》上也未有提出过这方面的规范,就是在全国性征联评审中也没有提出过力避此类弊病的要求。
       四、“音合掌”的范围
       提出任何学术观点都要确定适用范围,对“音合掌”的识别范围要说明两点:
       一是对“音合掌”的识别,限于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中华新韵”“中华通韵”及“十三辙”所创作的对联作品。这里特别要说明,依据平水韵所代表的旧四声所创作的作品不在此列。
       诚然,从对联创作的角度讲,中华新韵等新四声和平水韵旧四声,只要不是混用,各自单独使用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用来识别“音合掌”,则用旧四声会给认定带来很大困难。这是因为,古今声差别很大,现代人除去语言学专家,大多数人很难知道古音的准确读法。比如,“回来”二字,古声是同韵部“十灰”,今声则分属 “五微”“四开”两韵;“东冬”,古声不同韵,今声却是同声同韵。
       中国古代的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典。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切韵》的编辑体例是用平、上、去、入声分韵,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用反切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三方面:
       1、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
       2、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
       3、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
       平水韵的上位韵书是《切韵》,原分为206韵。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从《切韵》到平水韵,尽管分部多与少有了很大变化,但用反切法给汉字注音,这一点就延续下来,这样一来在辨别汉字的读音上就带来很大问题。我们现代人识字认字都已经习惯用解放前的“注音符号”和1958年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但矛盾的是,我们有些人写诗写对联沿用的还是平水韵。
       二是“音合掌”在平水韵中不好认定。如果我们用平水韵来衡量“音合掌”,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属于“音合掌”的字,必须是同音或近音字。但平水韵中有的字如果用现代注音法和汉语拼音来识别,同一韵部的字,韵母相差很大,有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四支”韵,韵母为 -i、i 与 ei 的字混在同一部。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字读起来读音相差很大,如:“支”“仪” “碑”。
       再如“六鱼”“七虞”韵,韵母u 与 ü 的字分在同一部。“鱼”“书”在“六鱼”,而“朱”“苏”“需”“榆”在“七虞”,这样分韵,古代肯定有讲究,但今天我们有几人可以说出所以然?
       再看“十三元”韵,既有韵母en、un、in,又有韵母an、üan、ian。这些en类an类不同韵母组成的字,读来能够有同音、近音的感觉吗?
       更难办的是,平水韵有入声字。今天如用普通话来读有的字实在难以区分。比如去声“四寘”里的“志”同入声“四质”里的“秩”。如按平水韵,这两个字不属同音,也就构不成“音合掌”,但是我们在读到它们时的感觉呢?
       根据以上所述,判定“音合掌”以用现代汉语的新四声为规范较为合适。但如果全国性的赛事,要求作品用平水韵旧四声的另当别论。那么评委就要花费很大精力来区分什么是平水韵的“音合掌”。
       五、有关“音合掌”的几点说明
       前面讲了,“音合掌”是指不规则的同音字。以下两种情况不可视为“音合掌”。
       1、叠音词。叠音词实际上是词组,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双音词。例如:默默、馍馍、星星、潺潺、往往。这类词属于有规则同音,不是“音合掌”。
       2、叠韵词。这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阶重叠而成的双音词。例如:玫瑰、叮咛、徘徊、荡漾、蹉跎、龌龊、堂皇。这类词有固定的组词方式,虽韵母相同或近似,也不属于“音合掌”
     “音合掌”一般出现在声母韵母相同、音调也相同或相近的字。例如:
        中(zhōng)、钟(zhōng)、宗(zōng);
        三( sān )、衫(shān )、山(shān);
        僧(sēng)、声(shēng)、生(shēng);
        思 (sī)、 司 (sī)、 施(shī);
        航(háng)、慌(huāng)、黄(huáng);
        刚(gāng)、 冈(gāng)、 光(guāng);
        歌(gē)、戈(gē)、郭(guō)
        诸如此类,不多例举。
        这里还要强调,在单句短联里,一定要避“音合掌”;在多重复句的长联中,同音字出现的频率也不宜太高。
        六、关于“音合掌”的一些具体实例
        下面,我们仅以全国性征联中部分获奖联予以说明。
        中国阳明文化园征联两副一等奖作品:
        谪龙场,得一朝悟,阐心学,推百世师,正本清源,须信知行无二事;
        提虎旅,有大将风,定逆藩,称中流柱,外王内圣,应同孔孟共千秋。
      (“世师事”同音)
        心学溯传承,阳明湖畔,忆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仪范千秋昭后起;
        龙场添景胜,文化园中,合两千载知行,乐山、乐水、乐道,风华一苑继先生。
      (“忆一仪、园苑、胜生”同音)
        甘肃省泾川县 “爱心助残杯”征联一等奖作品:
        情驻残联,春光无限,心倾事业十分爱;
        爱苏萎木,大志有为,恩报人民一片情。
      (“情倾、萎为”同音)
        安徽太湖•五千年文博园征联一等奖作品
        问谁穿越时空,得文化陶钧,十里画廊铺阆苑;
        看我泼开水墨,皴太湖变幻,千年云梦启游踪。
      (“廊阆”同音)
      “云南宜良烧鸭征联”一等奖作品:
    题学成饭店万福楼
   学艺于燕市,谙土炉妙法、暗火真传,色味沁心扉,绝技声齐全聚德;
        成名自狗街,得花蜜香侵、松烟气润,脆酥贻口福,珍馐美过便宜坊。

      (“艺贻宜、谙暗”同音)
   江西武平客都汇金岸佳园有奖征联一等奖:
        武夷擎笔,平地铺宣,四序风光皆入画;
        金岸涵馨,佳园纳福,一流环境好安家。
      (“夷一、佳家”同音)
        二等奖作品:
        涪水汤汤,兴庠于蜀,传一脉书香,梦逐青云成雅韵;
        斗城熠熠,振铎在今,续千年硕德,春开绛帐唱弦歌。
   (“庠香、云韵”同音)
        宁夏银川“魅力金凤•美丽回乡”全国征联获奖作品:
        赏园林景,看青岚吐雾,原野浣云,翠鸟鸣歌词带绿;
        沐塞北风,正花海织春,玉溪流韵,彩霞绘画曲飞红。
      (“园原、云韵、花画”同音)
        四川省遂宁中学2019年春联评选一等奖作品:
       续唐朝千载文风,丕振序庠,看教苑德馨,杏坛春晓;
       创蜀地一流学府,别开气象,恰船山月起,涪水潮生。
      (“庠象、府涪、气起”同音)
       二等奖作品:
       唐韵壮弦歌,挥一笔春风,振铎扬芬,涪水文澜烘日起;
       黉宫开愿景,承千年底蕴,驰心向远,云程鹏翼驭霞飞。
     (“承程、一翼、蕴云、烘黉”同音)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长春“德苑”公园景观征联一等奖“慧智亭”联,18个字中竟然有5个同音字:
       慧心师古贤,经纶济世;
       智识随时势,道德兴邦。
     (“师世识时势”同音)
   “重义亭”联,16个字中有6个同音或近似音。
      义字当头,一生无愧;
      仁心作则,百世可师。
     (“义一 、作则、世师”同音)
      以上例子读一读就可以感受到语流的不顺,特别是后面三副联,真的就像“绕口令”,语句的艰涩就会影响情感的表达,再好的对联,它的影响力也要打折扣。
      由于学识浅薄,在王希勤先生提出“音合掌”问题前,笔者创作的联语也存在这类毛病,在长联《北京魂》中有的句子就属“音合掌”,如“言谈举止严求仪表;节悌孝忠别样解读”一句中,“言”与“严”就犯“音合掌”的毛病。在《煌煌文化史,浩浩价值观》长联中,“狩猎以谋食,结绳来记事。创符字,象形会意镌龟甲。用燧石,钻木弥烟迸火星。”三句中,“食、事、石”均为同音。其实,当时如果知道“音合掌”也是毛病,我一定会想方设法调整语句,给予避免的。
      以上所举,仅是几场征联中获奖联和自己两副作品中的例子,试想,全国每年有多少征联,产生多少作品,每年联友们又创作多少对联,“音合掌”之弊端若不引起重视,则会给联艺提高带来多大影响。
      七、规避“音合掌”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避忌“音合掌”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如同律诗对对仗的要求一样。唐初沈佺期、宋之问在同作协律郎和考功员外郎为仕子考试制定诗律时,并没有对仗的规定。对仗是唐诗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今天,对联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也有可能提出规避“音合掌”的要求。当然,规避“音合掌”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初学者来说,增加了障碍,但是“人往高处走,艺向深处研”,我们应该给自己加强艺术修养提出更高要求。
       在这里还要再次提出,对联摒弃“音合掌”主要适用于使用现代汉语新韵。如果有联艺高超、韵学深厚的联家愿意在用旧四声作联时也规避“音合掌”的毛病,或者全国性征联对此有要求,这是应该赞同或支持的。那么,规避条件应该考虑前面所述沈约“八病”中“大韵”“小韵”所举之字,即平水韵中的同音字。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有些联家认为,规避“音合掌”不是难事。一是要提高认识,把“音合掌”当做毛病来克服。二是撰联时多考虑一些词汇,反复斟酌,认真检测,“音合掌”问题一定能解决。
       力避“音合掌”,责任在我辈肩头,望联友们引起重视。此论当否,有待方家指正。

 

(作者:北京  赵永生)

 

2024年12月28日 22:2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