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的历史地位、理论基础、现实意义
(湖北 易凡)今年是《联律通则》宣贯之年,女工委在夏会长带领下,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各位姐妹楹联创作水平、鉴赏能力大为提高,我今天跟大家共同探讨《联律通则》的历史地位、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希望这几点体会,对各位姐妹有所裨益!
《联律通则》是对联领域的法则。去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倡导“把楹联写在党旗上”十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为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楹联学会,于2024年1月1日颁布《联律通则》正式稿,以示纪念。
每一种文学体裁,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则或者圭臬。与对联密切相关的是诗词,从古至今,诗词格律由《切韵》《广韵》《唐韵》《平水韵》发展到现在的《中华通韵》。《联律通则》正式稿,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历史时期,对联进入中小学教材的新形势下颁布实施的。它适应了新时代楹联作为一种文体的发展要求,适应了楹联组织者、创作者、使用者、生产者的实际需求,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楹联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厚植传统文化基因,在对联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联律通则》的历史地位
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标识之一,是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成员之一。具体说来,《联律通则》正式稿的颁布具有以下三点历史意义。
(一)《联律通则》是对联文化领域的“法则”
2007年6月1日首次颁布的《联律通则》(试行稿),是中国楹联学会组织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的。这是传统文化蓬勃复兴态势下应运而生的,中华楹联人由此初步拥有一部楹联通用之“法则”,自此我国开启由最高权威学术机构系统研究规范楹联格律文体规则的征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修改,2008年10月1日颁布《联律通则》(修订稿),修订稿进一步得到联界的广泛认可。 修订稿试行实践15年后,再次经过专家学者的深入论证与集中研讨,于2024年1月1日颁布《联律通则》(正式稿)。正式稿的出台,标志着对联文化在教育、创作、评审、鉴赏中以新规则为“法则”。《联律通则》正式稿比修订稿精简313字,是对后者的完善和优化,学术指导地位更加明显,堪称楹联文化建设的圭臬。需要说明的是《联律通则》正式稿颁布后又于2024年9月10日在浙江台州召开学术会议,继续听取各方意见,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联律通则》确立了对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则引言开宗明义阐明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通则减少313字,但是开首句,却增加这句话,首先强调对联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楹联人在新时代更有热情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篇章。《联律通则》的出版是践行“两个结合”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对联文化的重要理论研究新成果。
(三)《联律通则》确立了对联文化的文学地位
《联律通则》引言部分说明“对联具有谐巧性、实用性、文学性等特点。对联是两行对仗且意联的文字所组成的独立文体”。这是最高权威学术机构首次提出对联是一门独立文体,不是其它文体的附属品,更不是诗余。明确确立了对联的文学艺术属性,这一属性是构建联律通则的理论基石。尽管宋元明清以来,有些学者提出楹联具有独特的文学性,但这只是个人的学术见解,而今由中国楹联学会制订的《联律通则》是我国楹联界最高学术机构囊括楹联界专家集体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和唯一性。
同时,《联律通则》正式稿将修订稿中的“对联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修改为“对联具有“谐巧性、实用性、文学性”新三性特点。纵观对联历史其“谐巧性”在“实用性”之前,正是因为对联适合口头趣味性创作,具有雅俗共赏的群众基础,使得对联文体得以形成与演进,所以正式稿以“新三性”取代“旧三性”,群众性是勿言自明。3000年前,先民就开始用甲骨文记事,逐渐形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对联等文体,无论是汉字之音,还是汉字之形,汉字之意,拥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再生力。对联充分展现了汉字艺术魅力,具有体裁精练、种类繁多、老少咸宜、使用方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对仗美、哲学美、精炼美、谐趣美、思想美、修辞美、用典美、意境美等多种美学品格,所以说对联不仅仅具有鉴赏性而且还具有文学属性。
二、《联律通则》的理论基础
《联律通则》将对联定义为:对联是两行对仗且意联的文字所组成的独立文体,其基本特征是“词语对偶”与“声调对立”。
对联基本规则为: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声调对立、语意关联六个方面要义。 对联的定义和基本规则,囊括了对联的内涵和外延。此外《联律通则》还规定了传统对格与从宽范围。通则前三大章节十二条款可概括为“六要素”和“六要点”:
通则第一章六个条款是从语法角度阐明对联之“六要素”,是对联的“基本规则”。通则第二章到第三章的六条规定堪称是对联的“六要点”。第二章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将对联创作进行规范,在第七条中,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传统修辞对格,例如,当句自对、叠字对、交股对、借对等均可视为工对,拓展了对联“工对”的内涵与外延,适应了对联快速发展的创作需求,使对仗技法更加灵活多变。第八条对声调平仄进行规范,旧韵新声均可所用,但同一联中不得混用。第九条进一步规范声调平仄从宽范畴,容许从宽是对联文化普及与传承的需要。第三章具体地阐述了不同词性以及巧对、趣对、摘句对、集句对“从宽范围”,系是对第一章六条“基本规则”进行的补充说明。通则从第一章到第三章在文学章法上,遵从对联文体创作的“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递进过程。初学者,应严格遵守“六要素”,为后面晋级自如运用“六要点”打下牢固基础,这也是对联作为一种文体的秘境,是楹联文学属性之核心。
(一)对联的起源是构成《联律通则》理论基础的基石
我们知道中国汉字最早来源于甲骨文,中华诗词最早起源于诗经,中国楹联其实最先脱胎于民间口头谐趣文学。关于对联之起源,梁章钜《楹联丛话》认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自家桃木板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如果往前继续溯源,把古代人们争奇斗巧的口头民间文艺纳入对联历史,那么对联文体起源,则更早。据南朝《世说新语·排调》记载:西晋两位文人陆士龙、荀鸣鹤(此前并不相识)同会于丞相张华处,陆士龙先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龙”,荀鸣鹤则以“日下荀鸣鹤”作回应,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谐趣对联。再往上甚至可追溯到周易产生的时代了。
1、古典哲学是对联产生的根系
中国哲学中阴阳观念是对联产生的理论思想根源。《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中亦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宇宙观社会观和自然观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由单一思维模式发展到对称思维模式,以及当下的类比思维模式。如宋唐庚以诗为联: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就体现了宇宙观哲学观和类比思维方式。上联是宇宙之浩渺,下联是时间恒久,足见古典哲学是对联的根脉。
2、特色汉字是对联产生的基因
汉字是既表形状又表声音还表含义的声形义三位一体的结合体。汉字跟拼音文字不同。一个个独立的方块字,体现着丰富的信息和内涵,非常适合言简意赅,讲究声律、对仗,形式美的文体创作。如据传北宋吕蒙正所作的: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这副对联,就运用了谐音与借意,寓意为:缺衣少食少东西。
3、桃符是对联产生的衣钵
古代过春节是门上镶挂桃符。后来人们在桃符上画神荼、郁垒两个大神,再后来,在桃木版上刻挂不同的对铺文字。至五代后蜀孟昶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之后一种崭新的文体,新年春联诞生了。因为是悬挂在楹柱上,所以又叫楹联。到明代时,朱元璋号召百姓家家户户写春联,春联得到极大普及,春联是对联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对联。
4、诗歌是对联产生的土壤
诗经和楚辞中有很多偶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这些对偶句是对联形成的土壤。唐代,律诗日臻成熟,律诗中的颔联、颈联中的优美对偶句,是对联肥沃的土壤。诗是文学之精华,对联是诗之精华。对联与诗词是一对孪生姐妹。对联经过唐宋律诗和谐巧类联语以及实用性对联的发展,到明代对联文本形成伊始,在自身的格律规范上有了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是对联并不再简单地以律诗或骈文句式为范本,而是综合了更广泛的文体风格,在律诗和骈文句式之外,又了融汇了词曲句式、古文句式以及其它散文乃至口语的句式,最终形成了对联独立的格律规则。
这里有必要将对联与诗词的异同点进行拓展
对联与诗词之相同点
(1)都要运用形象思维,二者都是优秀传统文化,都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都可兴观群怨。如杜甫《绝句》,是两组标准的对联句式,诗与联高度统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都有严格的平仄格律规定
诗有“诗律”,联有“联律通则”,均讲究相替、相对的规则。“联律通则”中的基本规则与格律诗的对仗要求相一致。诗除首句入韵式外,一般是奇(出)句仄收,偶(对)句平收,与对联的上联仄收,下联平收的规定类似。都遵循新旧声“双轨制”,在同一诗联中新旧声不能混用。《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研制的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是新中国语言体系中的新韵书。
(3)避忌基本相同。避合掌、尾三仄、尾三平、不规则重字等。
对联与诗词之不同点
(1) 风格不同。在语言风格上,对联有各种风格,雅俗共赏而诗词总体偏于典雅。
(2)结构不同。诗词之长短有定式,“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对联,长短无限,短则二、三字,长可过百字,从一字联到多字联、多分句联不等。从源流上来看,对联源于对偶句,对联充分吸收了诗、词、曲、骈、赋、文等营养而拥有诗体句式、词体句式、骈文句式、古文句式等而自成一家文体。对联语言具有灵活性丰富性。清道光年间秀才钟耘舫撰江津临城楼联1612字,单边806字,比大观楼长联更长,简直是一篇文章。
(3)平仄匹配不同。诗词字有定声,平仄有规定格式。对联虽讲究平仄,但除“律诗对”外无统一固定模式,只需符合《联律通则》即可。对联的平仄规则比诗律更宽松。对多句联,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是可平仄单交替(“李式规则”),二是平仄双交替(“马蹄格”),三是多平一仄式(“朱式规则”朱先敏),四是分节粘接式,即按照联意分成若干节,可依蔡东藩《中国传统联对作法》安排句脚交替。
(4)声韵要求不同。格律诗词既讲声(平仄)又讲韵(押韵),对联只讲声调,不讲究押韵。
(5)实用性不同,对联实用性更强。对联比诗歌更适合日常应用,这也决定了对联的受众比诗歌更广泛,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每天各地举办的楹联大奖赛,就可见一斑。
(6)写作手法不同,除沿用其它文学通用的修辞手法,如拉人作衬的手法外,对联还充分利用汉字形音义的特点,比如叠字、拆字、嵌字等等伎巧来制造亮点。
(二)历代名家“联话”是构成《联律通则》理论基础的梁柱
回溯千年中国楹联史,在对联创作与理论结合方面,可谓名家辈出,这些联家,称得上楹联界的“先导者”。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可谓是对偶理论之发轫,同时期沈约也有关于中国古典诗文声律理论。但是关于专门的楹联理论发展进程则比较缓慢,到明清时期,对联才呈爆发式发展。如明代文学家官员李开先,著有《中麓山人拙对》《中麓山人续对》,是我国最早的个人楹联集大成者。他认为楹联与“诗联”有区别,创作楹联不是末技,他是确立楹联作为一门独立文学的先行者。《中麓山人拙对》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书中收录了大量各类对联,如门联、春联、挽联等,涵盖了堂、斋、楼、阁、台、亭、轩、别业等建筑门联。这些对联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全书以实用为编排原则,不拘泥于文采,方便读者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选取合适的对联。该书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撰写对联的重要参考书。《中麓山人续对》是在《中麓山人拙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对联的类型和数量,新增了赠人对联、春帖等类型。 分类细致,检索方便。大大拓展了对联的应用市场。书末还附有半叶官名及妇人的封号,详细记录了各级官员及女眷的正式称谓,确保了对联在不同身份人物之间的应用得体、规范。其《中麓山人拙对》和“续对”共收录了一千余副对联,为时人提供了丰富的对联范例和宝贵的资料,对后世的对联创作、理论研究以及启发声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李开先就是前文提到的句脚要平仄单交替的“李氏规则”制定者。
明末清初戏剧家、文学家李渔著有韵文作品《笠翁对韵》家喻户晓,成为初学诗词对联者的工具书,现在已经被很多地方列入幼儿园教学和小学生初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经典素材。我们经常听到儿童咏唱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就是来源于《笠翁对韵》,无疑也为对联文化发展起了很好的传承作用。
清代中叶梁章钜,是著名的对联理论家,其传世之作《楹联丛话》(后又续编有《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是我国第一部联话著作,涵盖了从宋代至清中叶的大量楹联作品,涉及联人数百位,收录对联作品二千余副。这些作品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楹联艺术遗产。梁章钜对楹联理论和楹联美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建立了楹联分类体系,成为晚清至民国之间楹联评论的基本模式,也为当代楹联规则奠定了理论基础。《楹联丛话》特点主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联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介绍。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联的来源和创作环境,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对联的内涵。二是对联的艺术价值和技巧的分析。他从对仗、平仄、意境、用典等多个角度对对联进行品评,明确指出其优缺点。三是对联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书中收录了许多与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相关的对联,并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四是对联的分类和归纳。全书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集字、杂缀谐话等,体现了梁章钜对对联艺术的系统化研究。五是对联的传承和发展。他通过收录不同时期的对联作品,探讨了对联艺术的历史传承演变过程,并对部分优秀对联的传承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与品鉴。
《楹联丛话》不仅拓展了前人丰富的对联素材,而且为楹联创作提出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联艺术的独到见解。《楹联丛话》也因此成为后世研究对联艺术的重要文献,被誉为系统研究楹联学之开山之作,当代设立梁章钜楹联奖,就是纪念这位楹联大家梁章钜。
清代还有蔡东藩的《中国传统联对作法》,民国葆光子著有《简便作联法》,民国吴恭亨著有《对联话》等。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也是楹联大家,曾国藩每做一副对联,争相传阅。总之这些“联话”是构建楹联体系的“四梁八柱”。
(三)新时代各级组织和各位专家之论著是《联律通则》理论基础的大夏。
时代发展到改革开放之传统文化复兴,发展到21世纪之新时代的“两个结合”。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以来,学会秘书长常江先生著有《中国对联谭概》《对联知识手册》《古今联语汇选》,参与主编工具书《中国对联大辞典》《中华对联大观》。孟繁锦会长主编有《清联三百副》,个别联家也著有不同版本的《清联三百副》,湖南余德泉教授著有《对联格律*对联谱》(马蹄韵的制定者),湖北陈东成会长著有《严而不死宽而不乱》,刘太品先生著有《对联新谭》等论著,引导楹联理论研究。中国楹联学会倾心倾力编纂出版《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各省各地对联分卷陆续结集出版。如湖北省楹联学会系统编辑《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之后,又于2020年,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斥资,刘书平会长集中专家学术力量主持编辑的《湖北楹联》,收录了1949年以前的历代与湖北有关的对联,并于2022年公开在国内外出版发行,这是湖北省新时代的29部荆楚文库之一,号称“书记省长工程”,为中国楹联文化理论研究与历史探源提供了湖北地方范本。近年各地各单位和个人所著对联作品集,呈几何级增长,《对联》《楹联博览》《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以及各地楹联报刊发表的楹联理论研究著作成“对联云”现象,蔚为大观,为新时代的《联律通则》提供大数据理论研究依据。
总之对联理论从古典哲学起源之基石发展到历史上众多名家联话之梁柱,再到当今各级组织众多专家之论著和各地的楹联集成是形成《联律通则》理论的大夏。
三、《联律通则》的现实意义
(一)为传承楹联民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2005年,对联被纳入国务院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楹联学会,逐步出台《联律通则》试行稿、修订稿、正式稿。有了《联律通则》,保护和弘扬对联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更有法可依。对联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相继制定保护政策,加强传承和管理、提升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传播和普及。例如国家文化旅游部门在2005之后的五年规划中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系统部署“非遗”保护工作,尤其是十四五规划提出了2025年的发展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规划重在加强非遗项目保护、认定和管理等。
各地为加强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大多建立了楹联管理规定,如湖南省拟有楹联行业标准,同时制定和出台了《湖南省楹联悬挂管理规范》。在每年春节到来之际,部分省市向社会各界发出“过吉祥春节,贴合格春联”的倡议,倡议全社会重视春联习俗,重视春联文化,提升对春联知识的认知度,号召全社会自觉抵制不合格的春联,从而敦促春联生产者生产合格春联产品。这些举措是对楹联文化最好的传承与保护。
(二)为讴歌党的精神谱系鼓角开犁
《联律通则》正式稿的出台恰逢中共中央宣传部倡导“把楹联写在党旗上”十周年。十年来,各地楹联组织自觉响应中联会号召,大张旗鼓通过各种形式频频开展以楹联讴歌党的丰功伟绩,颂扬人民群众的先进事迹,致力通过楹联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例如湖北省委宣传部于2014年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宣传部号召,将湖北省涌现的各行各业英模人物先进事迹,请湖北楹联学会以对联形式题写颁奖词,发表在《湖北日报》英模事迹栏目上,然后让书法家将颁奖词写成书法装裱,寄给英模家。湖北省楹联学会将近十年的800名“英模颁奖词”于2022年汇编成《时代风范——荆楚楷模对联集》一书,用优秀传统楹联文化颂扬优秀人物。2024年亦是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出台新版《联律通则》,为楹联人四十年来致力弘扬党的光辉事业打下鲜明的时代烙印。
(三)为铸魂育人工程凝心聚力
《联律通则》第四章附则十三条规定:本通则作为教育、创作、评审、鉴赏中,在格律方面的基本依据。这条规定比修订稿增加了“教育”二字。正式稿精简313字,却增加“教育”二字,足见教育份量之重,这是新时代赋予楹联文化的新责任,楹联文化只有进入校园,才能得以发扬光大薪火相传。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行文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教材指南》诗词和对联均进入教材指南。各地教育部门纷纷请楹联学会和楹联专家编写适合当地的楹联教材,在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中加入“联教”课程。例如湖北省楹联学会在刘书平会长主持下,早在2019年组织编写了《小学对联教材》《中学对联教材》。湖北省楹联学会荆楚联坛连续一年多在线上播放教育委员会联教老师对《小学对联教材》的授课讲座,现在正在播放《中学对联教材》授课讲座。山东潍坊于2023年3月召开全国联教工作现场会,在全国起到很好示范作用,这些活动为《联律通则》正式稿增加“教育”内容,提供了前瞻性的实践,从而让传统楹联之花开在广大校园里,起到铸魂育人作用。现在教育部已经把最新编辑的《对韵歌》纳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上册课文,对联的启蒙铸魂作用正在加强。
(四)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两行式楹联文学,在文化旅游建设与文明乡风建设中,发挥了文化引领示范作用。各地纷纷使用悬挂式木刻对联,增加了景区文化元素,家家户户高亮鲜红对联,让村民有自豪感。如湖北洪湖瞿家湾镇在2022年斥资200万打造1000副木刻楹联,令人振奋。为此湖北省楹联学会号召全省楹联家依据联律通则,为瞿家湾创作千副对联,使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实验示范区。如今各地对联之花正盛开乡村振兴的大地上。
(五)为文化“双创”鸣笛扬帆
对联文化在新时代最重要的表现载体是如火如荼的楹联大赛,全国上下几乎每天都有各类对联大赛活动。各地年年开展“送福字,写春联”大型文化惠民活动。网络征联的蓬勃发展,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年轻的楹联爱好者,这让对联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其中春联大奖赛活动最是蔚为大观。如湖北省楹联学会开展的“精彩中国春联大奖赛”活动,自1978年开中国“春联大奖赛”之先河,至今达46年之久,是在全国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历史最久的春联赛事活动,曾出现全国各地来的纸质稿件堆满三间屋子的盛况。如今很多行业开始通过楹联大奖赛,来彰显本行业特色,推介本行业优势。这些赛事活动涌现的优秀作品,反过来促进《联律通则》更加规范和完善。
2024年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联是春节的重要内容,春联又是对联的重要内容,乙巳年春节,一则新闻联播播出: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请机器人用AI创作春联,既是对春联文化的宣传,也是对人工智能的褒奖,更是楹联人的鞭策。同时也说明,新时代的对联文化和其它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为中国文化自信作出楹联人应有的贡献。
我提纲挈领宣讲了《联律通则》的历史定位、理论基础、现实意义,让大家知晓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了解对联这门传统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创作对联有章可依,希望大家热爱对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对联,在优秀对联文化中陶冶人生。